翔安内厝前垵村: 三栋清代古厝修缮提升
古厝成为公益图书馆。
开在百年古厝里的四点半学堂(山峰学堂),每周末都有免费的手工创作、美术绘画等公益小课程。
开在百年古厝里的四点半学堂(山峰学堂),每周末都有免费的手工创作、美术绘画等公益小课程。
随着红绸布缓缓揭开,一块写有“垵心公益图书馆”等字样的木匾,庄重地挂上清代古厝的门楣。近日,翔安区内厝镇前垵村内,三栋历经200多年风雨的开基祖厝,经过半年的修缮提升后焕发新生,分别成为“垵心公益图书馆”“四点半学堂”(山峰学堂)及颐年堂。
这是全村人的“共享书房”与“老年食堂”。当城中村改造遇上宗族传承,前垵村用“15年零租金”实现了“双赢”,让古厝从“被保护”的标本转变为村民可感可及的公共文化客厅。这正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厦门留住乡愁、留住温度的一个生动注脚。
村民自发捐赠15年使用权
古厝成了图书馆
前垵村在城中村改造进程中,三栋闲置多年的清代古厝受到关注。这三栋古厝为蔡宅黄氏第十世开基祖厝,其中,一栋为清朝道光年间五品中军黄熙滔的故居,门额上“武魁”二字依旧遒劲有力。
面对古厝年久失修、逐渐荒废的现状,前垵社区积极行动,通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继承祖宅的二十几户村民自发无偿捐出老宅15年的使用权给集体,用作公益图书馆、四点半学堂及颐年堂养老等“一老一少”公共基础设施。
古厝燕尾脊、斗子墙、石楣杆,虽然年久失修,但梁架、木雕等保存了下来。在改造过程中,前垵社区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厝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和保护。一些传统建筑元素得以保留,同时又对内部进行改造提升,以满足公共文化和服务的需求。
上个月,在爱心人士及村民、企业代表的见证下,“前垵社区大学”首场乡村振兴主题研讨会举办,同期,垵心公益图书馆及四点半学堂(山峰学堂)揭牌启用。众人围绕如何以图书馆与学堂为核心拓展公共活动空间,促进邻里互动展开讨论。
周末开设公益小课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了好去处
7月27日,在垵心图书馆内,一场特别的积分拍卖会正在进行。会上,孩子们拍卖个人闲置物品,还可以通过参与垵心图书馆的小志愿者活动赚来的积分换取学习用品与玩具。
记者了解到,垵心公益图书馆内首批上架的图书有2000多册,涵盖各年龄段,这些书籍大多为村民自发捐赠。此外,“四点半学堂”与学校共建,每周末免费向群众开放手工创作、美术绘画等公益小课程,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的“空窗期”问题。再过一个月,修缮完毕的颐年堂也将投入运营。这是农村公益化的互助长者食堂,届时将为社区7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的餐食和日间照料服务。
“距离这边百米远就有中创新航等企业,随着社区的开放,外来人员将越来越多。我们的学堂既可以服务本地居民,也可以给外来职工及其子女提供免费学习交流、共创的空间。”前垵村党委书记、主任黄和平告诉记者,“前垵社区大学”是前垵村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重点项目,目的是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打造社区公共阅读及文化空间。
三栋古厝的变身不仅解决了村庄的文化传承和公共服务问题,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祖先留下的是砖瓦,更是重教崇德的家风。”黄和平感慨地说,“把老宅变成孩子们的学堂、老人们的客厅,比任何商业开发都更有价值!”
(厦门日报记者曾嫣艳通讯员傅江铭)